同层排水系统
15538371161网站地图

新闻中心

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

一场场大雨考验着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和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,海绵城市建设被视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利器。

因地制宜 “全域全程全覆盖”管控

2016年苏州入选首批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。“今年,姑苏城在雨季中安然无恙,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,缓解入河径流污染,海绵建设在其中发挥了很好作用。”苏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苏州面临着水位落差小、水体流动性差的自然缺陷,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让问题更加凸显。海绵城市建设,则让问题迎刃而解。

姑苏区的虎殿路和金筑街,如今晴天绿意盎然,雨天井然有序。这是在海绵改造之后,改变传统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,利用道路的非机动车道、人行道,设置下沉式绿地、生物滞留设施、雨水花园、透水铺装、排水系统优化、绿化修复等海绵措施,让一条原本普通的道路蕴含了满满的科技感和生态景观视觉。改造后的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0%以上,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45%以上。

1.png

海绵城市倡导的不是“快排”,而是“慢排”,通过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等措施,发挥建筑、道路和绿地、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释、净化作用,实现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。

苏州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,构建了一套“全域全程全覆盖”的管控体系。苏州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组织排水,注重“慢排缓释”和“源头分散”,既可避免积水,又可有效净化和利用雨水。

2.jpg

通过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开发建设有机融合,苏州探索形成了改善水环境、保护水生态、强化水安全、弘扬水文化的协同模式。截至目前,全市建成区共完成落实海绵城市要求的项目422个,预计至2020年底,全市475.8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中,有100.7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,达标率21.16%。计划到2030年,城市建成区80%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。

见缝插针 “低影响建设”社区更宜居

位于平江新城的新天地家园北区是动迁安置小区,小区内透水砖铺装的人行道、隔几十厘米就有一个开孔的马路牙子、下沉式绿地、生态停车位等海绵设施,不仅增强了截流、蓄滞、净化雨水能力,也让它成为海绵景观小区。“过去我们担心的道路积水、停车位紧张等问题,现在都不是问题。”居民谈及改造后小区的变化纷纷点赞。

片区内的水岸家园小区两面临河,通过立管断接、侧石开孔引流雨水、预制拼装透水基块、绿地下沉等方式,改变雨水快排、直排的传统做法,减少小区雨水外排量,缓解下游河道压力。这样不仅美化了小区居住环境,更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生态雨水系统,被业内奉为“海绵城市发展样本”。

 “通过这些‘海绵’对雨水的吸收处理,可缓解径流高峰,整个过程就像海绵一样‘呼吸吐纳’。”相关工作人员介绍。

“我们需要把空间还给水,我们应该把水当做宝贵的资源,而非敌人。”在苏州草桥中学的操场,绿茵场地下被全部铺上透水混凝土,一旦遭遇特殊天气,雨水就会透过操场流至管道,*终被收集到绿色的蓄水装置中,雨水不但没有成为积水,还得到了重新利用,收集后的雨水可以进行绿化浇灌。此前,学校的活动场地和道路均为石材、沥青路面,遇到暴雨操场排水不畅、积水严重。而改造之后,所有路面都换成了透水铺装,并建设一系列海绵设施,提高场地对雨水的“蓄、滞”能力。

海绵城市建设是一次对苏州整体城市建设、改造、升级的过程。除了草桥中学,试点期间还集中开展了金阊新城体育场馆、姑苏软件园等公共建筑的海绵城市建设,通过地块内低影响设施建设,如绿色屋顶、雨水花园、透水铺装、高位花坛等,从源头提高径流污染削减率,实现建筑内的雨水控制和合理利用。

系统推进 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合作

海绵城市不是一种城市建设类别,而是让所有类别项目必须贯穿、融合其中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、技术和方法。打造一段透水路面、一处下凹绿地、一道排水路牙、一条植草的沟渠,在高架桥下建设生物滞留池等等,都是有意义的海绵建设。这不仅需要高起点规划、大空间布局,还需要内嵌式管理。

为了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苏州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监测平台。通过31个站点74台在线仪表,构建数字化监测系统,实现数据采集、一张图管理,让苏州海绵城市建设“看得见、看得清、看得全”。在数据分析基础上,还可以针对水质反弹的原因迅速采取措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,仅以独立的项目很难实现建设目标,往往需要住建、资规、园林、水务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。同时,这又是一项长期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,项目建成后还需定期对海绵设施进行运营维护,避免雨水篦子、溢流口、排水盲管等部件堵塞,确保设施正常运行。

斜河浜和陆家庄河这两个河道海绵改造项目便是如此,项目采用源头措施为主,兼顾过程和末端的控制,在河道清淤和畅流工程的基础上,因地制宜选择生物滞留池、生态树池、绿化修复等海绵措施,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,恢复生态,同时,首次在苏州市尝试使用“管道防沉积装置—雨水调节池—弹性滤池”的管网末端净化系统,减少初期径流及混接污水入河,大大提高了河道水质。

苏州样板 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

有人认为,海绵城市建设“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”。说到底,海绵城市建设不单是为了解决排水问题,同时还兼具着水生态、水环境的标准要求。很显然,海绵城市的理念高度契合苏州这座水城的现实。

3.png

 “将70%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,城市建成区外重点加强河湖、湿地、林地、草地等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修复,城市建成区重点加强对已受到破坏水体的生态修复和恢复。”苏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结合苏州水系发达、排水管道路径短、已实现雨污分流等排水特点,苏州更强调在源头控污减流,构建以分布式低影响开发设施和自然水系为主、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并重的生态雨水系统。

打造能自由、绿色呼吸的城市海绵体,为苏州市民营造绿色美丽家园,也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。“我们希望能不断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,鼓励公众积极参与,共同让水在城市中更‘自然’迁移、循环,使城市更具弹性。”苏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,还将持续推进建设,并为平原河网型城市提供一份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苏州样板”。


海绵城市 雨水收集 虹吸排水 同层排水 树脂排水沟/景观井盖 公司简介 新闻中心 成功案例 联系我们